在加密货币投资领域,关于押注基本面还是资金流的争论持续升温。Dragonfly研究员Jon Charbonneau最新分析指出,最佳风险调整回报往往来自两者的结合。本文通过比特币、以太坊等典型案例,解析两种策略的底层逻辑与实战应用。
基本面投资聚焦资产内在价值,通过量化经济收益(如现金流)评估标的。典型代表如产生稳定收入的Tether国库或Hyperliquid协议,投资者依赖业务基本面的持续增长预期。相反,资金流驱动投资(如DAT热潮)本质是博傻理论实践,买入动机纯粹基于未来有人更高价接盘,典型如暴涨千倍的Meme币。
两种策略核心差异体现在风险维度:基本面投资提供下行保护但可能错失极端涨幅;资金流策略潜在回报更高但需承受叙事退潮后的崩塌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两者都需预测未来——要么预测协议收入增长,要么预测资金净流入规模。
加密领域的基本面投资多偏向成长型而非价值型。当下亏损但具高增长潜力的项目(如AI+区块链项目),可能比盈利但增长停滞的资产更具投资价值。关键区分在于:投资者是否相信协议能将成长性转化为未来收益,而非单纯依赖市场情绪推高估值。
实践中,研究员更倾向持有基本面稳健资产,包括成熟项目(如持续产生现金流的协议)和早期高潜力项目。对纯粹依赖DAT资金流的资产持谨慎态度,因其价格支撑可能在热潮消退后迅速蒸发。
巴菲特经典案例揭示了基本面投资的核心优势:不需要市场认同也能通过现金流收回投资。比特币(不产生收入)与苹果股票(瞬间产生25美元收入)的对比,凸显了现金流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资金流投资同样可通过量化分析降低不确定性,例如追踪代币发行计划、解锁时间表和持有者利润数据。历史行为模式(如黄金数千年价值储存地位)也提供参考框架,比特币16年崛起轨迹让投资者更能预测其与全球流动性的关联规律。
比特币虽受资金流驱动,但历经多周期验证后,投资者对其价值储存叙事信心提升。以太坊则面临更复杂判断:其现金流难以支撑当前估值,需额外假设其能成为多重价值储存手段或比特币替代品。这些假设涉及人类心理预期、网络指标增长与市场定价机制的复杂互动。
Meme币处于光谱极端,完全依赖叙事传播与市场情绪博弈,如同"胆小鬼游戏"般考验投资者对短期心理趋势的把握能力。
加密投资正逐渐向基本面驱动转变:更多代币产生可观现金流,估值框架日益完善,回报分化加剧。相反传统金融却出现资金流驱动趋势,Meme股与IPO首日暴涨现象频现。
长期来看,基本面投资构建的正反馈循环更利于行业健康发展——项目需创造客户愿意付费的产品,而非发行纯粹叙事型代币。随着2025年行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基本面分析或许将贡献更多超额收益,但资金流因素仍将扮演重要角色。明智的投资者往往在特定情境下融合两种策略,以实现最优风险调整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