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加密金融领域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的资本突袭战。纳斯达克上市公司BitMine仅用35天时间,通过三轮结构化加仓将ETH持仓从零提升至83万枚,超越原行业龙头SharpLink成为全球最大以太坊财库。这场闪电战背后,是华尔街资本与币圈OG对ETH定价权的终极争夺。
SharpLink作为以太坊原住民代表,其股东阵容覆盖Consensys、Pantera等生态全链条资本,建仓周期长达数年,平均成本控制在1500-1800美元区间。而BitMine则采用典型华尔街打法——通过PIPE融资2.5亿美元,配合Galaxy Digital的OTC工具链,在7月1日至8月5日间完成三轮精准加仓,平均买入价3491美元。
这种差异不仅是操作节奏的分野,更是底层逻辑的冲突。SharpLink董事会主席Joseph Lubin(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坚持囤币策略,而BitMine董事会成员多来自传统投行,将ETH视为可套现的金融工具。当BitMine股价随ETH持仓同步暴涨900%时,市场已经用脚投票选择了叙事主导者。
BitMine的35天突袭堪称金融工程范本:7月第一周完成首笔15万ETH建仓后,以每周26万枚的速度阶梯式加仓,每次增持都配合媒体通稿和投资者信披。这种"披露-融资-加仓-涨价"的正循环,使ETH价格与其持仓形成强关联,最终实现"买盘创造涨势"的市场预期。
链上数据显示,BitMine的83万ETH持仓当前市值超29亿美元,占流通量约0.7%。其股价从4美元飙升至41美元的过程中,ARK Invest、Founders Fund等机构持续加注,形成资本市场的戴维斯双击效应。
作为BitMine战略顾问,Fundstrat创始人Tom Lee将"ETH企业财库"叙事推向主流。他通过CNBC、彭博等渠道持续输出"ETH-per-share"估值模型,将加密资产包装成华尔街熟悉的财务指标。这种叙事构建能力,正是SharpLink等原生团队最匮乏的竞争维度。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当ETH突破4000美元时,SharpLink曾提交S-ASR文件准备减持,而BitMine反而在8月7日启动2亿美元定向增发。这种相反操作印证了OG与华尔街的根本分歧:前者见好就收,后者要做大估值。
这场战役标志着加密资产定价权完成代际更迭。当BitMine用35天改写行业格局时,它证明的不仅是资本的力量,更是叙事即权力的新规则。正如某风投合伙人所说:"未来属于能用SEC语言讲Web3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