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最新发布《稳定币的经济学分析》报告,系统剖析了美元稳定币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潜在影响。报告指出,当前市值超2200亿美元的美元稳定币正依托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形成新型支付生态,而中国在跨境支付领域可发挥第三方支付平台优势应对挑战。
报告将美元稳定币运营机制类比"狭义银行":发行机构通过持有美国国债等安全资产获取利差收益,负债端则发行零息稳定币。2020-2025年间,伴随美元利率从零升至4%,稳定币市值激增逾百倍,其供给弹性特征使流通量主要由跨境支付、加密交易及监管套利等需求驱动。
彭文生分析指出,稳定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降低跨境支付成本。相比传统银行体系通过CHIPS系统处理96%美元跨境支付的高集中度模式,稳定币凭借区块链技术实现点对点结算,在跨境电商等领域形成费率优势。但该优势高度依赖美元网络效应,其他货币稳定币难以复制。
报告建议中国采取三方面应对策略:一是依托微信支付、支付宝现有网络拓展跨境场景,这类"类稳定币"平台已具备170%备付金存管的安全机制;二是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合作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三是在香港试点受监管的人民币稳定币,平衡创新与风险。数据显示,中国第三方支付渗透率已达86%,形成显著规模效应。
针对美国拟将比特币纳入储备资产的动向,报告持审慎态度。彭文生指出,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依赖国家信用背书,加密资产作为"数字黄金"缺乏现金流支撑,其波动性特征可能加剧财政风险。相较之下,数字人民币等主权数字货币更符合金融稳定要求。
该报告特别强调,美元稳定币的扩张本质是美元国际化的数字延伸,中国应立足制造业贸易优势,通过"支付平台+央行数字货币"双轨模式构建新型跨境支付体系。目前香港已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为人民币稳定币创新提供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