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季落下帷幕,六家深度绑定加密资产的上市公司交出了截然不同的成绩单。Odaily星球日报深度分析发现,比特币(BTC)和以太坊(ETH)正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前者成为估值放大器,后者则化身现金流引擎。
特朗普旗下DJT集团通过20亿美元BTC持仓(含8亿美元看涨期权)实现净利润8亿美元,EPS从-0.86美元飙升至5.72美元。其财务策略将BTC上涨预期直接写入估值模型,形成独特的"叙事外溢"效应。
比特币最大持仓方Strategy(原MicroStrategy)继续加码,Q2新增88,109枚BTC,总持仓达628,791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其季度营收140.3亿美元中99%来自BTC浮盈,传统软件业务已边缘化。
北美矿企Marathon则呈现"算力溢价"特征,Q2产出2,121枚BTC,17,200枚库存价值超20亿美元。其盈利完全依赖BTC价格与算力成本的动态平衡。
Coinbase首次将ETH质押收入纳入经常性收益,Q2通过托管260万枚ETH获得1.24亿美元staking收入,占订阅服务收入的65%。在交易量下滑40%的背景下,ETH质押成为其重要的逆周期对冲工具。
BitMine Immersion和SharpLink Gaming则探索更激进的ETH财务化路径。前者据报持有62.5万枚ETH并质押90%以上,年化收益约3.5%-4.2%;后者48万枚ETH质押收益已能覆盖核心业务成本。两家公司股价年内分别上涨700%和230%,市场将其视为"ETH版MicroStrategy"。
这六家企业的财报共同揭示了一个趋势:加密资产正从投机工具转变为企业的结构性财务变量。BTC通过价格波动创造估值弹性,ETH则凭借质押机制生成稳定现金流。尽管会计处理和合规性仍存挑战,但2025年Q2的数据表明,加密资产正在改写传统企业的财务叙事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特性采取了差异化策略——DJT用期权放大BTC杠杆,Strategy坚持"数字储备平台"定位,Coinbase则将ETH质押系统化计入经常性收入。这种多样性或许预示着加密资产财务化应用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