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驱动的InfoFi平台Kaito因合作项目Eclipse和Humanity的空投分配问题陷入舆论漩涡。争议焦点在于:当空投最终分配权完全交给项目方时,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信任纽带该如何维系?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Kaito机制设计的深层矛盾,更折射出整个Web3行业在用户激励与社区建设中的共性难题。
以太坊SVM L2网络Eclipse本月针对Kaito用户的空投分配结果引发轩然大波。大量社区用户反映,活跃用户未获奖励,而Eclipse社区负责人Alucard的回应更激化矛盾——项目方使用Kaito数据创建私有排行榜,并手动排除了约5万个被列入"死亡笔记"黑名单的钱包。Kaito创始人Yu Hu解释称,平台仅提供社交数据分析参考,最终分配权归属项目方。
无独有偶,身份验证项目Humanity在Kaito积分基础上增设掌纹验证要求,导致大量用户失去领取资格。这两个案例共同揭示了Kaito作为数据提供者的尴尬处境:既无法控制合作方的决策,又必须承担用户信任流失的后果。
Kaito的积分算法长期被质疑缺乏透明度,这种"暗箱操作"催生了刷榜恶性循环。当前X平台充斥着AI生成的同质化内容,真实创作者反而被边缘化。更严峻的是,项目方为反制撸毛行为采取的激进手段(如人工审核、生物识别),正在推高普通用户的参与成本。
Yu Hu坦言,成立仅6个月的Kaito目前影响力有限,但计划通过切入资本场景提升话语权。数据显示,平台已协助发放1.06亿美元奖励,年化收入达3300万美元,但频发的争议正在侵蚀用户信任基础。
Kaito的困境本质上是Web3生态的缩影。项目方面临两难:既要通过空投获客,又担忧被撸毛党收割。Eclipse的"死亡笔记"虽旨在剔除投机者,却可能误伤批评者;Humanity的掌纹验证能过滤机器人,却也侵犯隐私敏感者权益。这种"为公平牺牲公平"的现象,暴露出行业在识别真实用户方面的技术局限。
Kaito公布的改进方案包括:代币分配主导权回收、算法透明化、引入链上信誉机制等。这些举措能否奏效,取决于平台能否在项目方自治与用户权益保护间找到平衡点。正如业内人士所言,Web3社区建设需要更精细的规则设计——既防范女巫攻击,又不将潜在支持者拒之门外。
这场空投争议既是Kaito的危机,也是重构Web3激励机制的契机。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唯有建立透明、可信的规则体系,才能真正激活社区价值,为加密货币的长期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